【奇略研究所】《瑞克和莫蒂》:那该死的上帝

作者:奇略研究所点击:161842020-04-30 19:23

转自微信公众号:奇略研究所




编者按:

本文作者祥瑞斋先生,是一位棋痴。他不是科班出身,小时候没有系统学过围棋,却在成年后拿下全国教科文系统围棋团体冠军。在本文中,祥瑞斋主人将自己对围棋的热爱,融入人生观的思考。引发这段思考的,则是另一项他热爱的事物——科幻动画《瑞克和莫蒂》。




最近我看剧入迷, 迫切想推荐给大家一部豆瓣评分接近满分的科幻神剧——《瑞克和莫蒂》。


此剧脑洞巨大,逻辑严密,寓意深刻,每一集都是独立故事,时长只有20分钟,但剧情信息量巨大,跌宕起伏,扣人心弦。 


每一集看完我都意犹未尽,还要咂吧咂吧滋味,然后再去刷一遍,总会发现新的惊喜。


看完这部剧,我整个人都精神了好多。



这样寓意深刻的好片,网上却没有什么人对剧情做一些深度解析,那么我就做第一个围棋界解析《莫蒂和瑞克》的吃蟹者吧,希望大家看完我的文章后,有兴趣去看一遍这部科幻神作。



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


在迄今更新的四季共35集中,就以最令我震撼的第2季第6集为例,介绍一下《瑞克和莫蒂》这部剧,同时将我的思考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。


瑞克是一位科学怪人,在自己家车库里进行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科学研究。


凭借自己研制的一把时空枪在无数平行宇宙中来去自如,驾驶着自己的飞船和外孙莫蒂进行着各种奇妙的宇宙探险。



在那一集里,莫蒂和瑞克一家人看完电影,想要驾车去吃冰激凌。发现车子没有电了,瑞克发现是自己研制的微宇宙电池(Micro Universe Battery)出现问题,就和外孙莫蒂一起通过时空穿梭装置来到了电池内部检修电池,瑞克在电池内部生气地说道:“这些电池里的人太懒惰了,他们最近生产出的电量竟然是0。


原来瑞克设计的电池是将时空平铺在一个鱼缸大小的时间力场,慢慢的电池中竟然产生出了宇宙,宇宙中的一颗星球又产生出了智慧生命,瑞克通过时空穿梭装置来到了这个星球,以“上帝”的身份将生产电力的科技教给了这个星球的原始人,这个星球开始出现了文明,人们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工业社会。


人们不断制造电力,而这些电除了一部分被这个星球的人使用,绝大多数都被瑞克获得,用来给自己车子和手机充电。


外孙莫蒂当即气愤的指出,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,是一种奴役。



但瑞克不这样认为,他的理由是:

1. 因为上帝(也就是瑞克自己)带来的科技,这个星球衍生出了文明。

2. 文明出现了社会,社会出现了分工,出现了大规模生产。

3. 星球上的人们除了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,他们可以享受物质文明的回馈,也能拥有爱情和信仰之类。

4. 他们老了,有孩子照顾他们,他们的孩子长大,可以替换父母去发电。


可莫蒂指出,这依然是奴役,不过是多了几个步骤的奴役。


瑞克和莫蒂来到了微宇宙中的星球,那里的人们热情欢迎为他们带来文明的天外来客。


总统告诉瑞克,他们已经淘汰了瑞克教给他们的发电技术(这也是瑞克车子无法启动的原因)。


他们最伟大的科学家Zeep发明了迷你宇宙电池(Mini Universe battery)。



通过模拟宇宙的形成,电池里出现了智慧生物,于是微宇宙的Zeep将发电技术教给了迷你宇宙的原始人,帮助他们产生了文明,这些人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微宇宙里的人供电。


讽刺的是,瑞克当即向科学家Zeep抗议这种奴役迷你宇宙人的行为,Zeep就好像刚才被莫蒂抗议的瑞克一样,同样提出了前文瑞克自述的四点反驳。



瑞克为了快点让Micro Universe的人们能重新启用老法子发电,自己启动汽车吃到冰激凌,巧舌如簧的瑞克说服Zeep带他们去迷你宇宙参观。


瑞克想,说不定迷你宇宙里还有一个科学家研究宇宙电池,这样Zeep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不道德,从而结束自己的研究。


果然不出所料,当瑞克莫蒂和Zeep来到迷你宇宙后,确实有一位天才科学家在进行一个名为小小宇宙电池(Tiny Universe Battery)的能源项目,于是Zeep怀着和瑞克一样的意图欲说服该科学家放弃小小宇宙项目。



他们一起来到了小小宇宙里,后来在争执中,迷你宇宙的科学家发现自己的宇宙是Zeep制造的,而Zeep的宇宙是瑞克制造的,而Zeep的宇宙只是瑞克的世界里鱼缸大小的电池,这块电池是为车子和手机充电的。


而科学家生在Zeep的宇宙,他造了另一个宇宙,为了研究自己的宇宙他甚至不惜错过了父亲的葬礼。


科学家的价值世界崩塌了,自杀在了自己的小小宇宙。


而瑞克和Zeep大打出手,Zeep对瑞克大吼:“我愿你的上帝也是个和你一样的混球。”



剧情深度解析


剧中瑞克俄罗斯套娃一般的宇宙电池,其实是一个观察人类社会和人类群体行为的模型。


我们将前文中瑞克的四条反驳——科技到社会,由生产力到文明,由文明到人文和人生的终极三问比较:


a. 我从哪里来?

b. 我这辈子要干什么?

c. 我将来要到哪去?


天才瑞克的设计无疑是缜密的,他为宇宙电池里的人们直接解决了人类最关切的这三个问题,这个宇宙里的人们可以分工合作,积累财富,他们可以世代更替,他们也能享受文明带来的回馈。



但为什么瑞克的设计是不道德的,是因为他为电池中的人们制造了一个行为上的闭环,电池宇宙中的文明最终是为了发电,发电是为了启动车子和手机。


在这个宇宙中文明也好,制度也好,在上帝眼中(瑞克)完全是没有意义的。


一切自由意志,一切衍生出的价值都要服从于一个透过鱼缸玻璃窥视他们的上帝。


就算是这样一个鱼缸大小的世界,最后也会分化出阶层,一部分人在垄断了技术,资本的情况下再次以上帝为名奴役另一批人,悲哀的是另一批人感觉不到阶层的存在,直至循环往复。


以上帝为名将人类的手段(发电)变成了目的,一切自由意志,多元价值观和人类的行为都毫无意义,然生而为人,最不能失去的就是自由和独立。


细思恐极。



炖个鸡汤给你喝


前一段,为了积累小说素材,我潜伏进了一个近期在国内比较火的财商讲座。


财商,就是理财的智商,咱们先不论这个词的背后有没有任何逻辑和理论依据,或许有吧。


据主讲人介绍,财商是和情商、智商并列的三商之一,总之拥有这个财商,就拥有了通向财富的钥匙。


听了10分钟之后,我就听不下去了,勉强挨到了休息的时间,我就窜了。


那讲台上的哥们打了鸡血一样唇沫纷飞,下面的人喝了酒一样听得眉飞色舞。


所讲的无非是一些极端的例子,比如早上一个牛人拿了10块钱去赌场,他有胆有识全投了到老虎机里,接着100块钱就出来了。


牛人就用它继续投资,最后牛人挣得盆满钵满。


我发现讲座现场无论讲的人,还是听的人都有如下的特点:


1. 只有在群体中才有一定的思考能力,并且习惯于以群体的行为替代自己的思考。

2. 没有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,只能听懂个例、接受个例。

3. 焦虑,想挣钱的焦虑。


有人以解决焦虑之名将焦虑贩卖给了听演讲的人,结果自己的粉丝滚雪球一样扩充,收割了一茬又一茬。


我见到的绝对不是个例,今天各种知识付费项目绝不在少数,比如上过奇葩说的罗振宇、薛兆丰,这个领域最为良莠不齐,听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,往往更为焦虑。


这个社会,金钱几乎成为了衡量一切唯一的尺度,人们的价值观过于单一。


财务自由就是一根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,驴子一圈一圈地拉磨,至于财务自由这个词,在我看来逻辑上就很别扭,钱挣到多少才能自由啊。


因为有了钱,就有了消费,挣了钱总要消费吧,永远没有尽头,你的生命都是钱在驱动,生命的意义成为了挣钱消费。自由意志有用吗?


你辛辛苦苦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,然后给你发了几千块钱的工资促使你再去工作,这是一个闭环啊!


闭环,今天我第几次说了,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?


每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就能衡量一个本科毕业,多年辛勤劳作的年轻人的全部价值吗?有谁能证明自己不是被某个上帝暗中觊觎了。


想要跳出这样的闭环,恐怕还是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可以创造价值的事情,比如写作,比如体育锻炼,比如音乐,画画,哪怕回归家庭,去感受温情和安静。


创造价值的道路是很艰难的,需要增长自己的见识,提升自己的格局,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,需要漫长的孕育。



好在我们也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,网络上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源,我们能很快掌握一种新的技能,进而去体验和感受。这个过程却很幸福。


15年到17年是迄今为止我生命中最困难的3年,澳洲海归,空负学名,却在事业上屡遭滑铁卢。


前途暗淡,刚刚结婚家里还有一堆家务事要处理。刚回国时我的骄傲,此刻全变成了负面情绪来伤害我自己。


我甚至没有任何的亲人朋友可以倾诉心中的郁闷,相反春节一个熟人的一句家长里短可能就会伤害我。我的理想和抱负都成为了隐藏最深的隐私,我做的只是挣钱、还房贷。


好在每天晚上我都有一段从9点到凌晨2点的写作时间,我沉醉在自己构建的世界里。虽然已是深夜,我却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一个个寒暑冬夏,去体验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个人英雄主义,去和无数个平行宇宙的自己对话。


我才发现世界太大了,有太多的事情等着自己身体力行。平时办公室里的政治,七大姑八大姨的家长里短都很琐碎。


可是,当我开始创作的哪一刻,那种沟通和体验的成就感是金钱无法带来的,我和世界接触的线条一下子柔和了。没有写作,我真不知道自己如何度过生命中的寒冬。


我们创造出的东西,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说教,告诉身边的人我们竟然可以跳出沙盘,立体地去看世界上人和事,原来我们可以做的不只是挣钱。


当我们创造出了有价值的东西,也就懂得了独立和自由的意义,任何企图对你说教的上帝,都逃不过你的耳光。



最后再聊聊围棋


更深的人生观我也很难讲透彻,还是回到我最熟悉的围棋上面。


疫情阶段,围棋界涌现出来很多优秀的主播,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,围棋主播的风格逐渐向游戏主播接近,尽管围棋走入直播的过程只有几个月,我们开始选择娱乐性的话题,快节奏的消费,向热点靠拢,以流量和粉丝为王道。


我们的棋手也上了热搜,甚至这些年棋手的花边新闻也成了热点。


我们优秀的棋手也拥有了明星一般的个性,和前辈的隐忍中庸相比他们的棋内容无比激烈却千篇一律。


不可忽视,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,互联网每天推荐给我们的,是大数据分析后最接近我们喜好的。


而大数据的背后,是资本,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了我们的喜好。大数据给了我们ABCD的选项,我们只能选择,不能填空。


我们的选择又变成了新的数据,被“上帝”监视,毫不自由,就连上帝派来下棋的人,他们的面孔也显得越来越雷同。



和今天围棋审美的千篇一律相比,过去可以产生出吴清源这样有强烈个性的大师,他们的围棋有着魔幻现实主义般的瑰丽。


纵然在大时代的苦难下,吴清源先生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产生过巨大的裂痕,纵然颠沛流离,纵然短期皈依过宗教,但是最终从这一切中走出,为围棋的理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
赵治勋九段曾经说过,他们作为职业棋手感到光荣,很大程度上是托了吴清源先生的福。


这就是大师的力量,同样也是一个人反思和创造价值的力量,是自由独立人格的伟大。


今天,我们的年轻棋手棋力比过去的大师更胜一筹,并且经受着AI的锤炼。


然而,一位围甲棋手告诉我,职业棋手现在很少认真地研究围棋理论,而是选择记忆AI给出的大型定式或布局套路。


各路棋手用AI发现的最新下法,甚至每个月都能更新换代一批。说实话,我不敢预测竞技围棋将会走向什么方向。


我只想提醒各位一点,如果我们没有了自由和独立的思考,放任以AI的变化图代替人类棋手的思考,长此以往,职业棋手还能继续创造价值吗,职业围棋还会令人骄傲吗?


硬币的另一面,围棋文化呢?当围棋被资本裹挟,围棋的呈现方式是不是也会进入一个闭环,迎合粉丝的喜好,流量为王,偏离围棋文化本质的趣味呢?


加之围棋本身拥有的过高的欣赏门槛,逆水行舟是否会不进则退,我对此感到忧虑。


围棋的背后,依然有一双看不见的手,决定了它走向了未知的方向。


棋手,无论对局,还是直播,恐怕还是要用心生产创作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,一些有生命力的东西。


下棋的人们都很聪明,或许是时候认真思考,在AI时代重拾创造的价值与意义了。


/ END /


点赞144
网友评论(38条)